孙芳:教之以事而喻诸德
“师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”,是礼记中的一句话,我觉得用它去形容思政课教师的责任,再适合不过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授学生“谋事之才”,更要传学生“立事之德”,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懂得爱拥有爱并且能传递爱的大写的人。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思潮激荡的时代,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浸润与滴灌,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劝说,谈何容易?于是就有了午餐会、学习单、芳姐热线、思修说以及与专业课的协同创新。
先来说说午餐会和学习单。我觉得这是走近、了解学生的最好方式。午餐会就是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,一起聊天。
当然最初在组织的时候还是要让学生放下矜持与戒备。因为学生们会比较害羞或不自信,所以,老师一定要主动。我记得当初在学生集中吃饭的时间去二餐(后来固定在三餐三楼),会故意多买一些饭菜放在桌上,来回经过的同学不管教过还是没教过的,我都会招呼他们一起用餐,怕他们不好意思,我就说:“我眼大肚子小,快来帮帮我,要不太浪费了。”这样大家就很自然地坐在一起了,天南海北地聊起来。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大家都很放松,效果很好。于是又把喝下午茶和咖啡的时间也涵盖其中。我每学期都有第四大节的课,我就早点去三餐休闲区,或者移动营业厅旁边的咖啡馆,故意邂逅学生,请他们喝杯咖啡,听听他们的故事和愿望。他们很感动,也会逐渐信任你。至于学习单则更全面一些,包括学生喜欢的书籍、网站、歌曲、影片、动漫、游戏……我会很仔细地进行分类汇总,在寒暑假的时候就可以仔细品读。这样,我就可以以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,让课堂充满了烟火气。
很多年轻老师问我,作为一个文科老师,怎么就想到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?所有的坚强都是温柔结的茧,其实,所有的经验里也有教训啊。2011年前后,智能手机开始在社会出现,但是在学生中还没普及,我觉得班上有极个别同学开始在我讲课时玩手机,虽然是极个别,但我觉得这种现象不能忽视,我要和手机争夺学生。我就进一步优化内容和课件,增加课堂信息量和互动环节。但到了2014年,智能手机在学生中普及,我就开始立规矩,我说:谁在课上玩手机,我就让它做抛物线运动。以至于上下级的学生们口口相传,选芳姐的课要管住自己的手机。不过我也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,而且感觉自己像老古板。于是,我就萌生了一些以堵变疏的想法,比如QQ群,但是线上的即时互动是不便展开的。恰好那时接触到了课堂派软件,这让我眼前一亮,立即就开始运用了。我是课堂派早期VIP用户之一,那时候每年的年费是720元,为了拥有更多的课堂功能,让课堂效果更好,我一直自费做VIP。
那时候教室只有投影功能,根本没法上网,我就自己配备了相关装置,为保证网络畅通专门买了随行无线WiFi,加上转接头连接线,每次一上课,我拎着大包小包就进来了。学生一开始还以为老师刚从哪里出差回来呢。其实,在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方面,教师与学生相比是滞后的,教师不能指望学生去适应我们的慢节奏,而是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步伐跟上他们的频率。通过这样的举动,我让学生明白了,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,要学会主动去适应去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差距,不能等更不能靠。用学生的话讲:老师一直让他们明白,努力与向上是人生的关键词。这本身也在践行“教之以事而喻诸德”。
在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的过程中,我也开始用互联网思维去设计课程内容与展现形式,用户黏度是互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。于是我就在2016年开辟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“思修说”,作为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延展。
没有学生代劳,也不借别人之手,都是我自己一个人,撰写、编排、朗读、配乐等等,很占时间和精力。我去外地开会交流的时候,总是会有老师脱口而出:你整天写这个,你们单位算科研吗?对此,我会给他们讲个小故事:来自云南的彝族女孩,因为我在推送中提到了三毛与河西的爱情,女孩收集了她能找到的有关三毛的贺卡,放在我的掌心,沉甸甸的。她毕业后,走过的地方看到的风景,第一时间会与我分享,我的每一期思修说她都会看,她说这样她会觉得芳姐不老、思修还在。这就是我的答案,学生喜欢,我就开心,仅此而已。
也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,才有了我和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探索。我理解的“课程思政”并不是增开一门课,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,而是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各环节、各方面,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。
思政课与专业课分别侧重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两个维度,但是这样的结合实际是非常耗精力的,我们要互相熟悉彼此的知识点,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找可以协同的知识点,再组成协同架构,然后再进入彼此课堂。这是几倍于原来的备课量,但是课堂效果非常好,在一年级的思修课上就加强了对专业的认知,在以后的专业课上又有了思政的延展,从而实现“三全育人”。
在某种程度上,思政课是养成人性的事业,只有“乐为、敢为、有为”,才能真正实现“教之以事而喻诸德”。